荷李活道的英文的確與美國的荷李活串法一樣,都是Hollywood,但兩者卻毫無關係,很奇怪,是嗎?荷李活被叫作Hollywood全因那裡的樹,有人說因冬青樹的英文是Holly,所以它被稱為Hollywood。到過荷李活道都會發現那裡的榕樹才最多。冬青?一棵也難找。所以也有人認為當時英國人稱榕樹為Hollywood。 雖然荷李活道不是電影聖地,但也不要少看它,因它是香港開埠後的第一條街道,很有來頭的。今時今日的荷李活道已變身為中西合璧的地方,充斥著外國特色的餐廳和酒吧。 |
近幾年,荷李活道的藝術氣息漸濃。沿途的樹木都被藝術家套上了七彩繽紛的「毛衣」。路過的遊人都要和那些漂亮的樹木合照。短短十分鐘裡,已經有五組遊人和幻彩樹自拍過了,它們簡直像名星一樣。 |
連樹都變得七彩了,當然少不了牆壁。比起白晃晃的牆壁,彩色的牆看起來更有活力和生動。全賴一群藝術家,荷李活道才能生氣勃勃。 |
不知是偶然還是刻意,有些街頭藝術品的確與周遭的環境相當匹配。正如綠色的「垂簾」與這隻紅色的頑猴在色彩上產生了強烈的對比,但又像一隻活在叢林裡的猴子。單是尋找街頭瑰寶已夠玩上半天。 |
韓國和台灣到處都是咖啡店,香港最多的可能是珠寶店、化妝店和藥房。幸好荷李活道還沒被感染,特色的商店和咖啡廳滿街都是。店面雖沒有韓國和台灣的大,但總算是個旺中帶靜的地方。 |
上環的海味店當然馳名國際,它的蕃茄通也是響噹噹的。鋪頂上放滿蕃茄罐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勝香園。注意,上環很多著名的老食店都在星期天休息,勝香園也不例外。這些綠色的大牌檔已買少見少,有心嚐試的,就要趁早,免得相逢恨晚。 |
作為香港第一街,街上都充斥著古董店,誇張到整條摩羅街都是賣古玩的。當年在摩羅街都買了部8厘米攝影機,價錢都只是二百港元。隨著攝影者的人數急劇攀升,現在可能已一機難求。 |
加上PMQ的出現,對上環的藝術氣氛多少也產生了協同效應。希望它有朝能和高雄的駁二藝術區相比。 |
可能這裡彌漫著藝術的空氣,荷李活的一花一草也顯得份外優美。 |
某些橫街甚至讓人有身處外國的感覺。 |
相關文章: 1. 《中環石板街到荷李活道》 2. 《歲月神偷/永利街:60年代精神》 3. 《傳統茶樓和焗茶盅:蓮香樓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