沖古寺沒有落磯山的大型霓虹燈牌,只有簡樸的木牌,上面簡潔地寫著沖古寺三個字,樸素就是亞丁的特徵,無疑這裡是個讓人享受大自然的褔地。 |
這片褔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她的經幡,從天上走到地上,由石塔伸延至河邊,在經幡間穿梭,感覺很像在玩捉迷藏,所以即使整個川藏都經幡處處,但這裡的經幡卻令我最有感覺。 |
沿著五顏六色的經旗到處遊,忽然發現沖古寺範圍內最大的瑪尼堆,而她也擁有最多的經幡,同時也是最精緻的瑪尼堆。低層的基石被經幡一層一層地包裹著,最少被圍上了三至四層的彩旗。幡旗內層的石板,每塊都一絲不苟地用藏文刻上了經文。這座最大的石塔應該能發放出最大的祝福,當然我們也和她作近距離的接觸,好讓我們吸收她的靈氣。 |
雖然沒有記載經幡能賜予萬物靈氣,但被彩幡團團圍著的一根樹像個聖鬥士在發放小宇宙一樣,萬尺高的浮雲也被她的氣所動,難怪所有的補身食材如千年人參、雪蓮都來自萬丈高地,看來高地蓄存了無窮無盡的靈氣呢! |
很多獲獎的水族缸都喜歡把沉木擺放成爪型的樣子,我也很喜歡這樣的形態,很高興亞丁的陸上樹木也長得如水中的沉木,讓人活像魚兒般在水中左右穿插。 |
學魚兒一樣游著,不經意來到瑪尼堆群,之前看到的都是高大的瑪尼堆,向著高空發展,那裡的瑪尼堆雖不是高聳入雲,但集合起來就是一個無邊的海洋,向四周橫向發展,要是瑪尼堆的祝福能縱橫發展,就算回到香港都也能感到那份福澤。 |
沖古寺也是個瑪尼堆博物館,除了以圓石堆砌的石塔外,也有用石板堆疊而成的瑪尼堆,我覺得石板製成的瑪尼堆像粵劇裡花旦的頭冠,它們的表面都被繡上精華的圖樣,為那平凡的石塊變得不平凡。 |
除了人類的藝術品外,還有來自自然的工藝,川藏百姓用藏文把經文雕在大石上,鮮苔也模仿著藏文,一筆一筆地回應著,實在奇妙之至。 |
除了以文字回應人類外,鮮苔還化身成為彩蝶,在瑪尼堆間飛舞,靈石轉眼間被活化起來。 |
從稻城外,走到稻城內,再進入稻城的亞丁中,仙乃日雪山一次比一次巨大,一次比一次宏偉,隔著數十山巒看仙乃日和走到她的跟前觀看,是完全兩種的體驗。情況尤如一對男女的認識一樣,起初,男仕隔著人群發現了美麗的女仕,初次相見,感覺陌生,就連名字也得苦心記下來,發掘著對方優美典雅之處;再次偶遇,感覺似曾相識,但免得認錯別人,需要仔細核對對方的特徵,猶猶豫豫下,終於和對方相認了;第三次見面,感覺自然親切得多,相方的距離也大大縮短了,每次相會都能認識多一點對方的事,同時期待下一次的見面,心知下次見面時,大家會更為接近;直至近在咫尺,能相互擁抱的地步。 |
「能夠和神山彼鄰的 ,相信就只有沖古寺。」簡單直接的推測。事實卻不是,連歷史學家也不知道何時建立的沖古寺,不知被人惡意破壞,或是風雨無情,她剩下的只有頹垣敗壁。 從沒想過那麼嚮噹噹的一間古寺院,看起來像一間毫不起眼的破廟,有點教人失望。 |
「原來沖古寺是那麼樸實。」當時我誤認為沖古寺的那所房屋也相當平凡。那所在海拔3880米的房子樓高二層,現在由一位喇嘛管理,過往,遊人可以入住那裡,不過現那裡不再出租客房了,所以那位喇嘛除了保育那片聖地的生態環境外,過去還要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旅客呢。房屋的第一曾都是客房和喇嘛的房間,第二層則為經堂,每天早上和下午,那位喇嘛都會熏香念經, 誠心禮佛。 |
跟牛場相比,沖古寺那邊的居住環境稍微舒適一點,但依然十分簡陋,有心到訪亞丁的人,不論住在絡絨還是沖古寺,也得接受異常簡樸的生活。以居住環境來說,我比較喜歡絡絨,因為那裡風味十足,且人與人之間更為親近。 |
沖古寺隸屬貢嘎朗吉嶺寺,根戈活佛還遺派紮巴在此念經頌佛,由此可見,縱使沖古寺的面積比拉薩的許多廟宇還要小,但她的地位卻是超然的。為何如此一間小小的佛寺擁有如此高的地位?因她是四方最古寺廟之一,以拉薩的大昭寺為中心,遠古的東方有桑耶寺,南方是薩迦寺,西邊有帕邦喀,而北方就是眼前的沖古寺,四方的神廟被總稱四方廟。 |
四方古廟其位置並不是最自東南四北四個方位,四方廟的位置源自佛法裡的卍字,卍字回輪的折點就是四座聖廟的所在地,因此,四方廟的位置絕非對稱的,由於四方廟的位置只有詩經記載,世人對四方廟的正統還只有迷糊的印象。 |
這就是如假包換的沖古寺了,要不是門樑上的牌坊,相信我也不會知道她就是這個聖域的主人。聽說四個遠在天邊的四方廟是相連的,如果說的是地理上的相連,簡直不可思議,但古人不就是喜歡給現代人迷團嗎?可惜現在還未有智者能解開四方廟千古年來的秘密,相信那個秘密的影響性比達文西的密碼更為重大,有人推斷現在的四方廟的位置和書經上記載的可能存有偏差,使解破的工作更為艱鉅。 |
走進沖古寺旁的寺廟內,內裡比外表還要美呢,每條四方柱都用浮雕手法刻上各式各樣的宗教圖案,牆上和天花也畫滿了彩繪,使整個廟堂都滿載東方的色彩,在平和的亞丁裡,寺廟內更顯祥和。 |
唐卡是藏語的音譯,意思是卷軸畫,藏民通常用顏料或其他材料,把各種圖案和佛像繪製在錦緞或布帛上來製成卷軸畫,以懸掛的方式供奉神明。唐卡最早出現於吐蕃時期,公元17世紀初,達賴喇嘛五世把唐卡繪畫推至全盛時期,那間寺廟的唐卡就繪畫了多位喇嘛的肖像,唐卡是寺內最有欣賞價值的聖物之一,繪畫的人如此用心,看的人也得花點心機,可能會參透出什麼來。 |
首次看見的白色絲巾,原來稱為「哈達」,藏民遇上投緣的人就會獻上「哈達」以表示尊敬和祝福吉祥,我們中的一位友人十分有幸地獲得一位賴喇為他繫上「哈達」,這份禮物比多走幾個景點還來得快樂和有意思呢! |
川藏寺廟用的蠟燭和我們常見的有點不同,驟眼看來有點像火龍果之類的水果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