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洲群島名字的由來
果洲群島位於香港東面的海域,有個很特別的英文名「Ninepin Group」。何解呢?由於島嶼的排列仿似英國古老的 9 瓶保齡,因而得其名。
而中國人則覺得它像個打翻了的果盤,所以它的中文名是「果洲」而非「九瓶保齡」。果洲群島由兩個大島嶼和 27 個衛星小島組成。兩個主島分別是南果洲和北果洲。
果洲群島沒有公眾碼頭,也沒有固定的渡輪航班,前往的話,只有參加本地旅行團或包船。
果洲群島的岩石有點似曾相識,尤其在北果洲的,和萬宜水庫東壩一帶的很相似,同屬火山岩,而且還是罕見的六角柱狀節理火山岩。於 2011 年已被列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,冠名為「果洲群島特別地區」,以確保島上豐富的地貌得到最佳保護。
登岸前,需以小艇接駁。沒有天然屏障下,海面經常風高浪急,小船在岸邊會搖擺不定。這都不是最困難之處,被浪花弄濕的岩石變得滑溜溜,才是要注意的地方。
南果洲
首先登上的是南果洲,是個荒涼的小島。「北果觀岩,南果賞洞」這句話果然沒錯,被逾萬年的海浪沖刷下,懸崖下方已有三個巨型的海蝕洞,由南至北,分別是天梯洞、迴流洞及三丫洞。
登島後,已看到南果洲的地標「石拱門」,又名「虎口大洞」和「穿窿門」,是島最大的海蝕拱,逾十多米高,貫穿了南果洲。往上看,可望見全島的最高點,有處紅色的地方,它就是全港最迷你的天后廟。
被大自然的威力震懾過後,大家都奮力往上爬。但要小心,別從海蝕洞的裂隙掉下,它們都是萬丈的深淵。不小心走近,會使人不寒而慄。很佩服學生們,有勇氣危坐於崖邊。
看得人心驚動魄,生怕他們起身時差錯腳,一失足成千古恨。
島上大部份地方都是寸草不生,只有少部份地方長有海岸植物。
偏偏這個不毛之地有一種極罕見的弄蝶「Taractrocera Maevius」,於 2004 年首次在香港發現。
島上岩石以酸性的流紋岩為主,屬白堊紀時代的火山岩群,名為「糧船灣組」。
在銹跡斑斑的岩石上行走,仿如置身外太空的星球上,很不真實。大量的鐵銹說明岩石的含鐵量可不少呢!
由山腳欣賞果洲群島,和從山上觀看,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。
找到全港最小的天后廟後,可繼續走到真正的最高點「北奶頂」,俯瞰全島的北面及像海上小桂林的島嶼形態。然後,往下坡的路走,從另一方向鑑賞石拱門的英偉。
再依路徑慢慢走到「千丈壁」。站在千丈壁上,甚有君臨天下的感覺。
眾多海蝕洞中,只有迴流洞和三丫洞適合駁艇穿梭。船家會觀察潮汐的水位及海面的風浪去判斷是否適合穿洞探遊。
北果洲
北果洲是個插滿六角岩柱的小島,200號燈塔、大灶口洞、銀瓶頂等都是島上的地標。
北果洲的六角形岩柱直徑多是 2 米以上,比萬宜水庫的更粗更大。
六角狀的凝灰岩本應堅硬無比,但上萬年的海蝕和風化已使它們變得脆弱,隨時崩裂。隨六角岩外,月球崖、大炮石、地獄岩和魔鬼石都是北果洲有名的怪石。
北果洲的半山位置建有香港第 200 號燈塔,是東海的明燈。
從 200 號燈塔可遠眺對出的離岸礁石「殼仔排」,是否和電影《不赦島(Shutter Island)》中囚困精神病患者的島嶼很相似。不知在殼仔排上會否找到「4 的法則;第 67 號是誰?(The law of 4; who is 67?)」的紙條呢?
果洲群島與糧船灣相隔不遠,若是自行租船的話,午餐時候,不仿叮嚀船家駛到糧船灣。不是當地有什麼非看不可的奇山異石,而是它有香港唯一的海膽養殖場。
日本的馬糞海膽、紫海膽,甚至台灣的,大家都可能吃過。但說到最新鮮的,一定是剛離開海面的海膽,而且還是本地貨。縱使鮮甜度上,無法與日本的相題並論,但作為香港,總要一試自家的貨色吧!
來到糧船灣海膽養殖場,誰都會點海膽刺生。老闆二話不說,放了數隻活活生生的海膽,讓大家放在掌心把玩和打卡。和相貌相近的海刺不同,活海膽不會刺人。
飯後,大家可於海膽養殖場遊逛,然後細味這個位處一億年前火山帶的糧船灣,同樣是個滿佈海蝕洞及火山岩的島嶼。
以水平的角度欣賞過糧船灣,下次可考慮來趟遠足,從高處府瞰糧船灣,將會看得更多,更能感受糧船灣之美。詳情可參考《
【花山破邊洲】玩盡六角岩柱、錨形石、海蝕洞、萬宜東壩》。
除虎口大洞、小天后廟、千丈壁、天梯洞、迴流洞、三丫洞外,還有一處位於南果洲西北面,名為「石室」的地標,同樣是巧奪天工之作。其實是一條橫向的巨型石罅,又深又闊。小編把這個瑰寶留待大家自行發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