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景點:荷李活道和周邊

荷李活道
荷李活道的英文的確與美國的荷李活串法一樣,都是Hollywood,但兩者卻毫無關係,很奇怪,是嗎?荷李活被叫作Hollywood全因那裡的樹,有人說因冬青樹的英文是Holly,所以它被稱為Hollywood。到過荷李活道都會發現那裡的榕樹才最多。冬青?一棵也難找。所以也有人認為當時英國人稱榕樹為Hollywood。

雖然荷李活道不是電影聖地,但也不要少看它,因它是香港開埠後的第一條街道,很有來頭的。今時今日的荷李活道已變身為中西合璧的地方,充斥著外國特色的餐廳和酒吧。
荷李活道
近幾年,荷李活道的藝術氣息漸濃。沿途的樹木都被藝術家套上了七彩繽紛的「毛衣」。路過的遊人都要和那些漂亮的樹木合照。短短十分鐘裡,已經有五組遊人和幻彩樹自拍過了,它們簡直像名星一樣。
荷李活道
連樹都變得七彩了,當然少不了牆壁。比起白晃晃的牆壁,彩色的牆看起來更有活力和生動。全賴一群藝術家,荷李活道才能生氣勃勃。
荷李活道
不知是偶然還是刻意,有些街頭藝術品的確與周遭的環境相當匹配。正如綠色的「垂簾」與這隻紅色的頑猴在色彩上產生了強烈的對比,但又像一隻活在叢林裡的猴子。單是尋找街頭瑰寶已夠玩上半天。
荷李活道
韓國和台灣到處都是咖啡店,香港最多的可能是珠寶店、化妝店和藥房。幸好荷李活道還沒被感染,特色的商店和咖啡廳滿街都是。店面雖沒有韓國和台灣的大,但總算是個旺中帶靜的地方。
荷李活道
上環的海味店當然馳名國際,它的蕃茄通也是響噹噹的。鋪頂上放滿蕃茄罐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勝香園。注意,上環很多著名的老食店都在星期天休息,勝香園也不例外。這些綠色的大牌檔已買少見少,有心嚐試的,就要趁早,免得相逢恨晚。
荷李活道
作為香港第一街,街上都充斥著古董店,誇張到整條摩羅街都是賣古玩的。當年在摩羅街都買了部8厘米攝影機,價錢都只是二百港元。隨著攝影者的人數急劇攀升,現在可能已一機難求。
荷李活道
加上PMQ的出現,對上環的藝術氣氛多少也產生了協同效應。希望它有朝能和高雄的駁二藝術區相比。
荷李活道
荷李活道
可能這裡彌漫著藝術的空氣,荷李活的一花一草也顯得份外優美。
荷李活道
某些橫街甚至讓人有身處外國的感覺。
相關文章:
1. 《中環石板街到荷李活道
2. 《歲月神偷/永利街:60年代精神
3. 《傳統茶樓和焗茶盅:蓮香樓





其他文章

【布袋澳、釣魚翁郊遊徑】三面環海的行山遠足路線

布袋澳,一個不太多人認識的地方,卻是個異常優美的海灣,漂亮得不像屬於香港。布袋澳位處三面環海的西貢清水灣半島,出發前,先概述今次的路線:五塊田>上洋山>下洋山>廟仔墩>釣魚翁>田下山>大廟灣>布袋澳村

【BBC 免費音效】超過 16,000 個音效檔讓大家下載

十多年前,短片或微電影,只有專業級或「發燒級」的人才會做。隨著手機拍攝功能的提升,再配以五花百門、簡單又強大的影片剪輯軟件或 APP,現在已經是「人人都可以是導演」的年代

【馬灣舊村】日落時份,遊走於消失中的漁村廢墟

有超過 200 年歷史的馬灣舊村曾幾何時是條繁榮的漁村,村民住在高腳的水上棚屋,學校、食肆等設施一應俱全。當時青馬大橋還沒落成,可謂是條與世隔絕、自成一角的隱世村落。 從遺下的舢舨及荒田可見,村民以捕魚和耕作為生,是村內的經濟來源。60 至 70 年代是馬灣的黃金時代,各區的市民都會跑到馬灣吃海鮮。現在,大家只會到西貢碼頭、鯉魚門、流浮山等地吃海鮮。 馬灣?是吃海鮮的地方嗎?

Hungry Korean 饑餓的韓國人

或許大家吃日本壽司都不愛點壽司卷,但來到Hungry Korean,若不吃韓式壽司,將會是一種遺憾。我會以「有驚喜」作為總結